云南日报:杨富东 石兴红
实施乌蒙特色产业发展先锋行动,聚焦苹果、马铃薯、竹子等重点产业,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在推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先锋引领和带动作用,大力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在全省率先出台村级集体收益补贴村组干部待遇政策,拿出集体收益的20%至60%奖励村组干部,有效激发调动村组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10年来,昭通聚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在服务中心大局中推动改革发展有机融合、互促共进。10年回眸,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整合东西部扶贫协作、上级支持和本土优秀人才优势资源,聘请48名东莞、中山高层次专家为特聘专家,与东莞、中山签订35项智力服务或技术合作协议,对接协调10个专家服务团和70多名省级专家深入12个深度贫困乡(镇)开展技术指导,撬动鲁甸、巧家、大关整合资金6900余万元参与项目建设,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选派1467名人才全覆盖结对帮扶村(社区),人才引领作用发挥进一步凸显。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抗震救灾、脱贫攻坚、重大项目等大战大考中充分彰显,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择优选派129名优秀年轻处科级干部到省直机关和沿海发达地区挂职学习,抽调823名处科级干部到村担任脱贫督导员,每年有4000余名干部长期在乡村一线走村入户、帮扶服务、实践锻炼。
抓好党史学习教育,突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用好用活扎西会议系列红色资源,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全市基层党组织共开展三会一课21.68万次、主题党日活动12.59万次,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2013年以来,先后对74名拟任市管干部人选暂缓使用。红砖花墙、万亩草场,星空露营、苗家风情——这就是彝良县洛泽河镇的云中苗寨,一个远离城市喧嚣,住在风景里的地方……在昭通广袤的农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围绕搬、稳、富,昭通坚持把9个万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打造为脱贫致富示范区示范引领标杆。焕然一新的村庄,散布了特色鲜明的玉米迷宫、金丝菊基地、向日葵种植园——这就是昭阳区苏家院镇的范家坝塘自然村,一个立足于昭通传统农耕文化建设的农业观光生态体验园,简洁明快的布局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伴随着乡村振兴的浩荡春风,如今的乌蒙大地上,630万昭通干部群众正携手同行,在新的发展征途上,一路劈波斩浪,笃定奋勇前行。一个个农家小院在阳光下、花草间,衬托出群众富足的小日子。
乡村振兴部门努力打造脱贫致富示范样板,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现城镇开发边界外的1117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围绕乡村价值再造理念,稳步推进昭阳区范家坝塘、彝良县云中苗寨等示范项目。
乡村振兴大幕初启,市委、市政府勾勒出昭通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全市有8个县(区)纳入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个县纳入省级重点帮扶县,到2025年全市创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30个、精品示范村300个、美丽村庄3000个,启动创建示范乡(镇)25个、精品示范村90个、美丽村庄744个。昭通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乡村振兴重点县扶持、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等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各方支持,与东莞市、中山市缔结友好城市,打通长期合作通道,巩固协作成果。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昭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系列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昭通提出的 三个定位四篇文章目标要求,市第五次党代会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为昭通新一轮六大战略的首要任务,坚持频道不换、重心不变、力度不减,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全市统筹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传统等因素,集中资源资金打造一批示范工程,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
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后,昭通发出最强的乡村振兴动员令,全力打好乡村振兴攻坚战,推动干部作风转变,推动力量和重心下沉,切实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抓实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深入开展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脱贫群众及三类对象的遍访和以户为单元的摸底排查工作,深入推进东西部协作和消费帮扶,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市工作的重点和关键,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让农村群众特别是脱贫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焕然一新的村庄,散布了特色鲜明的玉米迷宫、金丝菊基地、向日葵种植园——这就是昭阳区苏家院镇的范家坝塘自然村,一个立足于昭通传统农耕文化建设的农业观光生态体验园,简洁明快的布局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昭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系列决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对昭通提出的 三个定位四篇文章目标要求,市第五次党代会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列为昭通新一轮六大战略的首要任务,坚持频道不换、重心不变、力度不减,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一个个农家小院在阳光下、花草间,衬托出群众富足的小日子。
乡村振兴大幕初启,市委、市政府勾勒出昭通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全市有8个县(区)纳入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个县纳入省级重点帮扶县,到2025年全市创建乡村振兴示范乡(镇)30个、精品示范村300个、美丽村庄3000个,启动创建示范乡(镇)25个、精品示范村90个、美丽村庄744个。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展开,上海市投入帮扶资金实施的163个项目全部开工,定点帮扶和集团帮扶纵深推进,省级定点帮扶联动发力,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充分激活,外部多元帮扶与内部自我求发展开始同频共振,广大群众奋斗意志、自强精神进一步激发。
结合产业兴市、交通强市、城乡融合、生态优先和人才支撑等发展战略,统筹力量强化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对照昭通乡村振兴发展定位,统筹资金对481个薄弱村进行强力扶持,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强化资源整合,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完善防贫保机制,兜住防返贫致贫底线。昭通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乡村振兴重点县扶持、新一轮东西部协作等政策机遇,千方百计争取各方支持,与东莞市、中山市缔结友好城市,打通长期合作通道,巩固协作成果。
围绕乡村价值再造理念,稳步推进昭阳区范家坝塘、彝良县云中苗寨等示范项目。同时,在每个县(市、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园(田园综合体),与中国农业大学国家乡村振兴研究院合作在昭阳、鲁甸、彝良建设3个脱贫致富示范区先导工程示范村庄,后续建设15个推广扩散村,为乡村振兴打造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样板。干部规划家乡在广袤的昭通乡村火热推进,527个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全部启动,以昭阳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引领,高标准创建6个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以点带面辐射带动,统筹乡村振兴。围绕搬、稳、富,昭通坚持把9个万人以上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打造为脱贫致富示范区示范引领标杆。全市统筹考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文化传统等因素,集中资源资金打造一批示范工程,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红砖花墙、万亩草场,星空露营、苗家风情——这就是彝良县洛泽河镇的云中苗寨,一个远离城市喧嚣,住在风景里的地方……在昭通广袤的农村,这样的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伴随着乡村振兴的浩荡春风,如今的乌蒙大地上,630万昭通干部群众正携手同行,在新的发展征途上,一路劈波斩浪,笃定奋勇前行。乡村振兴部门努力打造脱贫致富示范样板,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现城镇开发边界外的1117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在暑期可以放飞心情、放松身心,但安全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在政府以及宣传、教育、公安、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下,一定能够极大提升工作质效。
水库、河流、沟渠、坝塘、湖泊等水域本非合适的游泳戏水之地,存在大量风险隐患。当然,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必须从严从实,但也要讲求方式方法,疏堵结合。
要让原本不可控之地处于可控范围,需要政府牵头,全社会共同努力,构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的防溺水体系。采取有力举措堵住安全漏洞,适当疏通安全通道,疏堵结合防溺水方能又严又实又高效。时值暑期,中小学生溺水事故进入多发、频发期,严防中小学生溺水必须警钟长鸣、抓常抓细。尽量多建设一些公共性游泳场馆并开设游泳培训课,让孩子们在炎热季节有安全地方可去,从而远离江河等危险水域。
特别是近来频频发生的中小学生溺亡的悲剧警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工作。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家长教育局、学校、班主任、家长双线预防溺水,水域包保值守全覆盖家长学生包保全覆盖,进村入户一对一督促家长履行监护人责任……为了织牢预防中小学生溺水的安全网,云南采取了一系列真招实措来堵漏洞。
家长可以适当增加陪护时间,带孩子一起去游泳馆学习游泳,让孩子们能够知水性、识水性,掌握基本的游泳遇险自救技能。近期,云南省内发生多起中小学生溺亡事故。
但需要认识到的是,既然是预防光靠堵难免会百密一疏。堵的同时多做些疏的工作,未尝不会事半功倍。
严防中小学生溺水关键在于堵住该堵的漏洞。宣传教育也好,隐患排查也罢,即使加上日常监管,往往是治标不治本,管一时而管不住分分秒秒。日前,云南省就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预防学生溺水工作的紧急通知》,明确各方责任并对相关工作进行部署。有数据显示,每年青少年溺亡发生地,80%以上是在野外开放性水域。
中国疾控中心202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溺水是造成中小学生意外死亡的第一杀手。据公开报道统计,仅今年6月至今,全国青少年溺亡事件多达数十起。
每一个溺亡的孩子背后,都是一个破碎的家庭,暑期别做孤泳者。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工作事关广大青少年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事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当然,预防中小学生溺水必须从严从实,但也要讲求方式方法,疏堵结合。近期,云南省内发生多起中小学生溺亡事故。